
在你点开这篇文章之前,能不能先点个“关注”?不是为了别的,就是想让你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,也方便以后看到类似话题时能第一时间参与进来。
你的每一次互动,其实都在推动公共讨论往前走一步。
感谢你愿意花时间读下去。
最近,一件让人脊背发凉的事,在网上炸开了锅。
一款打着“爱国教育”旗号的儿童拼装玩具,竟然把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毒气实验室,做成了可以拼着玩的积木模型。
你没看错——那个在哈尔滨平房区犯下滔天罪行、用活人做冻伤实验、毒气测试、活体解剖的“人间地狱”,被商家包装成售价29.9元、适用年龄13岁的“益智玩具”,还在电商平台上火速卖爆。
短短几个小时,从上架、热卖到被全网声讨、紧急下架,整个过程像一场荒诞剧,但背后的问题,远比一盒塑料积木沉重得多。
这事刚冒头的时候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是不是标题党?是不是有人故意带节奏?
可当真有人点进商品页面,看到那八个标着“毒气室”“解剖台”“冷藏舱”的小盒子,外包装上还赫然印着“铭记历史”四个大字时,愤怒就再也压不住了。
有网友说:“我儿子刚上初一,要是他真买了这个,拼完还兴高采烈地给我讲‘731实验室结构’,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解释——这根本不是历史启蒙,这是在给暴行做模型说明书。”
更讽刺的是,商家还煞有介事地在详情页里写:“本产品旨在通过军事主题历史还原,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。”
这话听着多正经啊,可细想一下,把反人类罪行做成玩具,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一边拼装一边“感受历史”,这到底是教育,还是消解?
历史的重量,难道就该被拆成一块块塑料零件,插在客厅茶几上当摆设?
有人可能会说,不就是个玩具嘛,至于这么大惊小怪?
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——当“731”这三个字还能被当成营销噱头,当成流量密码,当成可以随意拼接的积木主题时,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敬畏,就已经开始松动了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数据显示,这款玩具在下架前一周,销量暴涨超过十倍,店铺页面显示“近7天1000+人逛过”,甚至一度冲上“新品销冠”。
这意味着,真的有上千个家庭,可能已经把它放进购物车,甚至已经拆开包装,让孩子动手拼了起来。
你敢想象那个画面吗?
一个孩子坐在地板上,对照说明书,把代表“毒气释放口”的小零件卡进“实验舱”模型里,嘴里还念叨着“爸爸,这个是731部队用的”。
而家长可能还觉得挺“有教育意义”。
这种认知错位,比商品本身更可怕。
因为历史一旦被娱乐化、游戏化,它的警示意义就荡然无存了。
我们不是要让孩子永远活在仇恨里,但至少得让他们明白:有些事,不能玩,不能笑,不能拿来当谈资,更不能变成货架上的商品。
有意思的是,就在这款积木引发众怒的同时,另一部作品正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讲述731的故事——电影《731》。
导演赵林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,他拍这部电影,是想“让光影成为历史的证据”,把电影院变成一座“正义的法庭”。
影片没有用宏大的战争场面,而是从一个普通小贩王永章的视角切入,讲述他如何被诱骗进那个被称为“特设监狱”的地方,最终沦为实验品。
电影里有冻伤实验的细节:受害者被绑在零下几十度的户外,手指一碰就碎;有毒气室里绝望的呼喊;还有活体解剖时,医生连麻药都不打……
这些画面不是为了吓人,而是为了让人记住:这些不是虚构的恐怖片,是真实发生过的暴行。
两相对比,高下立判。
一边是用影像语言小心翼翼地还原苦难,试图唤醒集体记忆;另一边却是把同样的苦难拆解成可拼装的塑料件,还标榜“益智”“爱国”。
你说,哪个才是真正尊重历史?
哪个才是在“铭记”?
有网友打了个比方:这就像有人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做成了乐高套装,还说“让孩子亲手搭建历史”。
你能接受吗?
恐怕连想都不敢想。
可为什么换成731,就有人觉得“好像也还行”?
是不是因为731的细节更“冷门”,离日常生活更远,所以更容易被当成“猎奇题材”?
这种认知偏差,恰恰说明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漏洞。
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,但对731部队的了解,可能仅限于“听说很残忍”。
正因如此,才更容易被商家钻空子,用“揭秘”“还原”“军事模型”这类词包装成“知识型玩具”,实则是在消费民族伤痛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这款玩具的目标用户是13岁。
这个年纪的孩子,正处于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期。
他们开始对世界产生好奇,也开始形成对“正义”“邪恶”“国家”“民族”的初步理解。
这时候,如果给他们一个把731实验室当游戏玩的模型,他们会怎么理解那段历史?
会不会觉得“原来历史就是这么回事,拼一拼就懂了”?
会不会误以为暴行也可以被“正常化”,甚至“趣味化”?
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,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,高度依赖具象载体。
一个模型、一部动画、一个游戏,都可能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窗口。
所以,窗口开错了方向,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有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过一款二战题材的电子游戏,里面可以把日军当成可操控角色,完成“任务”还能得分。
多年后他才知道731的真相,那种认知崩塌带来的冲击,至今难忘。
他说:“如果小时候接触的是严肃的历史叙述,而不是游戏化的‘任务’,我可能不会那么晚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反人类罪。”
回到这款积木,它的荒谬不仅在于内容,更在于它试图用“爱国”来合理化一切。
仿佛只要贴上“铭记历史”的标签,再黑暗的东西都能变成正能量。
可真正的铭记,从来不是靠拼装模型,而是靠理解、共情和反思。
你见过哪个国家会把集中营做成儿童玩具?
德国不会,日本国内对731的讨论都极其谨慎,更别说做成商品卖给孩子了。
唯独在我们这儿,有人敢这么干,还敢标榜“爱国教育”。
这背后,其实是消费主义对历史叙事的全面入侵。
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一切都可以被商品化,包括苦难。
只要能引发讨论、带来销量,管它是不是踩了红线。
商家算得很清楚:731是个敏感词,但也是个流量词。
用它做噱头,哪怕被骂,也能赚一波曝光。
反正下架了还能换马甲再上,大不了换个名字叫“二战秘密实验室”,照样卖。
这种“打擦边球+快速收割”的套路,在电商平台上屡见不鲜。
之前就有商家卖过“慰安妇主题手办”,还有人把抗日烈士做成Q版盲盒,每次都被骂下架,但过段时间又换个形式卷土重来。
问题是谁在给这些商品开绿灯?
电商平台的审核机制去哪儿了?
一个明显涉及反人类罪行、违背公序良俗的产品,是怎么通过层层审核,堂而皇之地挂在首页推荐位上的?
有网友扒出,该店铺此前还卖过“纳粹德军指挥部积木”“越战丛林战场景模型”,似乎专门做“黑暗历史军事题材”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平台对这类内容根本没有敏感词过滤,或者即便有,也形同虚设。
审核人员可能只看“是不是有暴力血腥图片”,却忽略了主题本身的伦理问题。
更让人不安的是,这类产品居然能成为爆款。
这说明市场对历史的感知力,正在被商业逻辑稀释。
当“731”不再代表苦难,而代表“猎奇”“冷知识”“收藏价值”时,我们的集体记忆就危险了。
有网友感慨:“小时候课本里讲731,全班都安静了;现在孩子刷短视频,看到731可能第一反应是‘这能做成模型?’”
这种代际认知的断裂,比商品下架更值得警惕。
当然,这次事件能迅速发酵并导致产品下架,也说明公众的底线还在。
从微博到抖音,从知乎到小红书,无数网友自发转发、举报、发声。
有历史老师在评论区逐条解释731的罪行,有家长晒出自己如何跟孩子谈这段历史,还有人整理了731遗址的参观指南,呼吁大家带孩子去实地看看,而不是靠拼积木“了解历史”。
这种自下而上的舆论力量,最终逼得平台不得不行动。
下架公告发得很快,商家也连夜删链接,连客服都改口说“产品描述有误,已停止销售”。
但问题是,下架就完了吗?
类似的产品会不会换个名字重新上架?
平台会不会只是做做样子,风头一过又放松审核?
这些都不是杞人忧天。
过去几年,类似的“历史伤痛商品化”事件已经发生过好几次。
有人卖过“日军军服cosplay套装”,还有人推出“慰安妇纪念T恤”,每次都是舆论炸锅后下架,但从未见平台建立长效机制。
这次731积木事件,会不会又是一次“危机公关式整改”?
我们不得而知。
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:公众对历史尊严的捍卫,正在变得越来越坚决。
这次事件中,连平时不太关心历史话题的年轻人也站出来发声。
有人说:“我爷爷是抗战老兵,他一辈子都不愿意提那段日子。
现在有人拿731做玩具,等于在他伤口上撒盐。”
还有中学生留言:“我们不是不能学历史,但历史不该是玩具。
有些事,必须用敬畏的心去面对。”
这种声音,其实是一种觉醒。
它说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: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更不是流量生意的原材料。
你可以拍电影、写小说、做纪录片,但前提是尊重事实、尊重受害者、尊重民族情感。
一旦越过这条线,再“创意”的设计,都是亵渎。
说到创意,很多人替商家辩解:“人家也是想创新历史教育方式嘛。”
可创新不等于乱来。
真正的历史教育创新,是像《二十二》那样用温柔镜头记录幸存者的生活,是像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那样让老兵亲口讲述战场故事,是像一些学校组织的“重走抗战路”研学活动,让学生在实地行走中感受历史的温度。
而不是把毒气室做成积木,让孩子在拼装中“体验”暴行。
有网友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:如果这款积木的主题换成“奥斯维辛集中营”,还会有人敢卖吗?
答案几乎是否定的。
在国际社会,纳粹罪行是绝对的红线,任何美化或娱乐化的行为都会遭到法律制裁。
但在我们这儿,对日本侵华暴行的警惕,似乎正在被时间冲淡,甚至被商业利益侵蚀。
这不是说我们要永远活在仇恨里,而是说,有些底线,必须守住。
因为忘记历史,就意味着背叛。
再往深了想,这件事也暴露出我们在历史教育上的某种“形式主义”。
很多学校和家长,以为只要让孩子“知道”731就行,至于怎么知道、用什么方式知道,反而不太在意。
于是商家就钻了这个空子,用“益智”“动手”“沉浸式体验”这些词,包装出看似“先进”的教育产品。
可真正的历史教育,从来不是靠“动手拼”,而是靠“用心悟”。
它需要引导、需要对话、需要情感共鸣,而不是冷冰冰的模型组装。
有教育工作者指出,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,往往源于故事,而不是数据或模型。
与其让他们拼一个731实验室,不如带他们读一本《黑太阳731》的纪实文学,或者看一段幸存者口述视频。
这些内容可能更沉重,但正因为沉重,才能留下印记。
而玩具带来的,只有短暂的新奇感,过后就忘了。
甚至可能因为“好玩”,反而削弱了对暴行的警惕。
其实,731部队的罪行,至今仍未被日本政府正式承认。
那些受害者,很多连名字都没留下,只被日军称为“马路大”(日语“原木”的意思),意思是“像木头一样可以随意使用”。
把这样一段充满人性黑暗的历史,做成可以随意拆卸、重组的玩具,等于是在重复那种“物化生命”的逻辑——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怕的轮回?
值得庆幸的是,这次事件引发了足够多的讨论。
很多人开始反思: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孩子记住历史?
是不是除了课本,还需要更多元但更严肃的载体?
是不是该加强对电商平台的内容监管?
是不是该推动立法,明确禁止将反人类罪行相关元素用于商业娱乐产品?
这些问题,没有简单答案。
但至少,这次风波让我们看到:公众的底线还在,历史的尊严还没被彻底消费掉。
只要还有人愤怒,还有人发声,还有人愿意为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较真,那就还有希望。
话说回来,电影《731》上映5小时票房就破2亿,也说明市场并不排斥严肃历史题材。
观众愿意为有态度、有敬畏的作品买单。
这反过来证明:不是大家不爱历史,而是讨厌被轻佻对待。
商家如果真想做“爱国教育”产品,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——比如开发731遗址的VR导览,或者制作抗战英雄的互动故事书,既有趣又有深度,何必要碰那条红线?
归根结底,历史不是用来“玩”的,而是用来“记”的。
记,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带着情感去理解,带着责任去传承。
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伤疤都能拿来卖钱时,那离遗忘也就不远了。
我们今天为一盒积木愤怒,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为了守住那最后一点对苦难的共情能力。
毕竟,如果连731都能变成玩具,那还有什么不能被娱乐化?
下一个会不会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拼图?
还是慰安妇制度的桌游?
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。
所以,别再说“不就是个玩具”了。
有些东西,一旦开了口子,就再也收不回来了。
而我们每个人,都是那道防线的一部分。
你点的每一次举报,发的每一条评论,跟孩子说的每一句话,都在决定历史将以怎样的面貌,传给下一代。
现在,那款积木已经下架了。
但它的幽灵,可能还在某个仓库里,等着换个名字重新上架。
而我们要做的,不是等它再出现时再愤怒,而是从现在开始,重新思考:什么才是真正的铭记?
什么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?
或许答案很简单:别让苦难变成商品,别让记忆沦为流量,别让孩子在拼装暴行中长大。
股票怎么配资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